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

開放與封閉之爭

昨天看了華爾街日報的注名專欄作家-Walt Mossberg,在去年邀請了Apple CEO Steve Jobs作專訪的節目(也就是上面那個影片,一共有十段),針對目前智慧型手機的軟體方面,有了些想法。

Walt Mossberg是一名專攻科技產品領域的專欄作家,也是美國知名的部落客,他在這次的專訪中,以對等的方式問了Jobs許多算是很尖銳的問題。
我在想如果是以前的Jobs,被問到這些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,我想可能不到半小時就不爽錄了吧?
但見到現在的Jobs,雖然還是可看出在某些問題上,他似乎太激動了點,但從頭到尾還是保持著風度、也很熱心的回答著Mossberg種種「敏感性」問題。
對已經年過半百的Jobs來說,這算是他人生累積下來的智慧在發酵的原故吧?

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。
在訪談中,其中Mossberg對Jobs提出了一個問題,在他們的iTunes線上商店的軟體,是必須經由Apple公司審核過後,才能上架開放給消費者下載。
但審核的過程,卻是有如黑箱作業一般,不透明、非公開,依據的條件也只有Apple公司定出的十幾條「法規條款」,如有違法情事,一律退件處置。
乍看之下這些條款似乎清清楚楚,但就實際層面而言,卻是有著諸多爭議。
許多軟體開發者不明究理的被Apple公司一再退件,辛苦完成的軟體無法上架發售,而在部落格或記者訪談中大吐苦水,這也間接詆毀了Apple公司的形象。
有人甚至形容Apple的審查機制就像黑幕一般,不只在功能及程式碼上有所顧忌,甚至連「意識形態」不合的軟體,也可能慘遭腰斬命運。
這些分析是否言過其實,就留待輿論公評,但公司形象受損,這對Jobs來說確實也是不得輕忽的問題。

大家都知道蘋果的系統在許多人的印象之中,雖然使用者介面確實有獨到之處,但它的封閉性與相容性卻履履遭到消費者市場的質疑。
Jobs在2007年的新產品發表會上介紹了iPhone,同時也訂下了遊戲規則,那就是一如Apple以往的政策一般,iPhone的軟體必須由他們所一手掌控。
全世界的iPod、iPhone以及iPad,都必須透過iTunes這個軟體與電腦作連結,管理、傳輸、下載任何檔案及軟體,也都得強制消費者裝上iTunes。
許多消費者(尤其是Windows的老用戶),習慣了「自由設定」的作業環境,當然無法接受這種機制,於是由Google公司所推出的Android,就變成了他們的解決方案之一。

iOS之與Android,就像是OSX之於Windows一樣。
一邊是手持式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的對決,一邊是桌上型、筆記型電腦作業系統的競爭,同樣的都象徵著封閉式系統與開放式系統的理念,到底市場會走向那一邊呢?
後者很明顯的是Windows獲得了主導權,而且在短期內很難有太大的改變。
但前者可就不一樣了,畢竟這個市場可說是從2007年才開始的。
我當然不會說iPhone是世界上第一隻智慧型手機,也不會認為iOS是手持式作業系統的始祖。
要追本溯源得費一翻工夫,也不是這次談的重點,但是iPhone是開創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一個重要推動者,這樣解釋應該無誤。
在2007以前,手持式裝置雖有市場、也有需求,但並不若2007年後iPhone推出後的百家爭鳴、欣欣向榮的情況。
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喜歡iPhone,但iPhone確實吸引到人們的目光,一般非商務人士的大眾消費者,也開始對「智慧型手機」有了迫切需求。
不過由Apple所開創的市場需求,事實上並不一定都由Apple坐收其利。
事實上在最近一次的市佔率調查上面,iOS甚至已經掉到了第二名。
以開放式架構著稱的Andorid,以機海策略稍稍贏了iOS兩個百分點!這場開放式與封閉式作業系統之爭還有得瞧,畢竟要算起來,這個市場也只有兩、三年而已,還非常的年輕並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
至於開放式與封閉式的優缺點,這邊只提幾個我在意的點。
首先是封閉式的系統,眾所皆知,封閉性的系統就是封閉。
除了只能用一款軟體進行裝置的管理外,還有無法任意改造的缺點。
許多望眼欲穿或本來該有卻沒有的功能,如果官方不做,或是「不願意放行」,那消費者也只能死了這條心。
很簡單的例子就是:每個Apple用戶心中永遠的痛-FLASH好了。(這一點Mossberg在節目一開始就尖銳的提出,Jobs也有些激動的解釋著)
因為軟體面與作業系統完全由Apple所控制著,消費者、甚至是軟體開發者都得看廠商的臉色在使用產品。
但相對的,經過Apple審核過後的軟體,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「品質保證」。
不會隨意當機、亂吃資源、不會輕易被駭客入侵或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安裝了惡意軟體,在安全性與穩定性上,廠商應能夠給予更好的協助。
即使真的出事了,廠商也必須負起責任,因為這是他們放行的軟體。
用更好聽點的說法,則是消費者不需要為了軟體而擔心不相容、吃資源…等非應用類型的問題,只需專注在「選擇」和「使用」軟體就好。

開放式系統簡單說來就跟Windows一樣。
網路上能夠找到並下載的軟體與程式,基本上沒有控管機制,所以可說是百花爭豔、齊鳴齊放。
任何類型的軟體只要有人作,你就可以用,找不到真正需要的東西,甚至自己寫一個出來用也可以。
但是在收費方式,以及安全性、穩定性上,消費者自己就得多加小心。
非應用面的問題例如:安裝了某軟體之後常當機、某某文件或個人資料遭竊取,甚至某某軟體與某某軟體衝突…等等,狀況的發生率就會比封閉性系統來得高出許多。
事實上已經有災情傳出,廠商也提出了解決方案
到最後與Windows一樣,多加裝個防毒系統或是得常常重灌的麻煩問題,也是開放式系統發展上不可逃脫的命運吧!

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,兩邊確實也都沒有什麼「極致命性」的問題。
即使事件層出不窮,廠商拼了命也會想出解決辦法就是了,消費者也不需過度緊張。

市場要走的路還很長,另一邊的平板電腦革命也已悄悄展開。
科技產品真的很難預測未來,一個不小心,某人雞犬升天,某人卻跌落谷底也不是沒有可能的。

沒有留言: